跳转至内容
Merck
CN
主页Products化学与生化试剂催化剂布赫瓦尔德催化剂和配体

布赫瓦尔德催化剂和配体

作为一名化学家,您致力于发现新的化学及其实际应用。我们通过广泛的 Buchwald 催化剂和配体组合为您的突破提供支持。我们与 Stephen Buchwald 及其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合作,提供高活性钯前催化剂和双芳基膦配体,用于高效交叉偶联反应,形成 C-C、C-N 等键。这些电子丰富、可调的配体提供了稳定、活性高的催化剂体系,降低了催化剂载量,缩短了反应时间,无需使用还原剂,从而实现了传统钯源无法实现的新方法。


Products





Compare
Product Number
Product Name
Product Description
Pricing

Products





Compare
Product Number
Product Name
Product Description
Pricing

布赫瓦尔德-里格朗示意图

布赫瓦尔德配体

钯催化 C-N 键形成(即布赫瓦尔德-哈特维格胺化反应)的意义在于它对有机化学,尤其是复杂分子的精确合成产生了变革性影响。Buchwald 及其团队开发的双芳基膦配体提高了反应的效率、选择性和多功能性。早期的配体(如二环己基膦二甲胺)可有效地将芳基氯化物与烷基胺偶联。后来的配体,如 XPhos 和 di-t-BuXPhos,显示出更强的活性和多功能性,特别是在涉及受阻底物的偶联反应中。体积更大的配体的开发提高了催化性能,在 C-N 偶联反应中产生了更高的转化率。布赫瓦尔德研究小组还通过探索铜催化咪唑和其他杂环的 N-芳基化,扩展了 C-N 偶联方法。

布氏 1 代前催化剂示意图

Buchwald Gen 1 前催化剂

第一代 Buchwald 前催化剂使用基于 2-苯基乙烷-1-胺的配体,提高了溶液和固相的稳定性。这些前催化剂对空气和湿气稳定,而且具有无需外源添加剂即可生成 Pd(0) 活性物种的关键优势。在有碱存在的情况下,LPd(0) 催化剂通过还原消除在原位形成,副产物为吲哚啉。虽然碱促进的 LPd(II) 还原消去生成 LPd(0) 和吲哚啉的过程可以在室温或更低的温度下实现,1 但为了促进活性催化剂的生成,通常会使用更高的温度,特别是当使用较弱的碱对 2-苯基乙-1-胺配体进行去质子化时。

布氏 2 代前催化剂示意图

布氏 2 代前催化剂

布氏前催化剂和配体是体积庞大、富含电子的二烷基芳基膦基催化剂,可提高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反应活性。它们被广泛用于合成药物、天然产品和聚合物。二烷基芳基配体的结构对催化剂的效率至关重要。第二代前催化剂使用 2-氨基联苯而不是 2-苯基乙-1-胺作为母脂肪胺配体,从而提高了与弱碱(如磷酸盐或弱碳酸盐碱)的反应活性,通常可以降低活化温度。2 主要特点包括空气稳定性、高效率、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和催化剂负载量低。这些前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铃木交叉偶联反应,并取得了优异的结果。

布氏第 3 代和第 4 代前催化剂示意图

布氏第 3 代和第 4 代前催化剂

G3 和 G4 布氏前催化剂是先进、稳定的钯配合物,设计用于交叉偶联反应,可形成各种键(C-C、C-N、C-O、C-F、C-CF3 和 C-S)。3 G3 代催化剂在前几代催化剂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使用甲磺酸配体而不是氯配体,可容纳体积更大的配体,并提高了溶解性和稳定性。G4 前催化剂通过加入 N-甲基-2-氨基联苯作为母胺,在活化过程中产生更良性的副产物 N-甲基咔唑(而非咔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性能。这两代产品在广泛的偶联应用中都很有效,如 Suzuki-Miyaura反应、氨基羰基化反应和N-芳基化反应,显示了其在合成化学中的广泛用途。

布氏 6 代前催化剂示意图

布赫沃尔德第 6 代前催化剂

布赫沃尔德前催化剂对于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生成活性 L-Pd(0) 物种至关重要,共有五代(G1 至 G5),其特点是 N,C-螯合配体和阴离子的变化。G6 前催化剂被归类为氧化加成配合物 (OAC),在保持热稳定性和空气稳定性等优点的同时,还具有无碱活化、更高的反应活性和简化合成等额外优势,同时还避免了在催化剂活化过程中产生咔唑副产物。4,5G6前催化剂允许进行多用途设计,可容纳笨重的配体并提高溶解性和稳定性。6与前几代产品相比,它们能有效地形成各种键(C-C、C-N、C-O、C-F和C-S),并提高反应活性和产率。

Buchwald 小组开发的配体、前催化剂和方法对用户非常友好,使以前难以实现的交叉偶联反应变得更加容易。我们很高兴能在合成过程中的任何规模或步骤提供免版税的整个 Buchwald 产品组合。我们负责知识产权 (IP),因此您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只需购买,即可使用!


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

1.
Biscoe MR, Fors BP, Buchwald SL. 2008. J. Am. Chem. Soc..30, 21, 6686–6687.
2.
Kinzel T, Zhang Y, Buchwald SL. 2010. J. Am. Chem. Soc..132, 40, 14073–14075.
3.
Bruni NC, Tudge MT, Buchwald SL. 2013. Chem. Sci..4, 916-920.
4.
King RP, Krska SW, Buchwald SL. 2021. Org. Lett..23, 15, 6030–6034..
5.
McCann SD, Reichert EC, Arrechea PL, Buchwald SL. 2020. J. Am. Chem. Soc..142, 35, 15027–15037..
6.
Hu H, Burlas CE, Curley SJ, Gruchala T, Qu F, Shaughnessy KH. 2020. Organometallics.39, 3618–3627..
登录以继续。

如要继续阅读,请登录或创建帐户。

暂无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