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k
CN
主页微生物分析假单胞菌培养基和试验

假单胞菌培养基和试验

Jvo Siegrist

Analytix Volume 2007 Article 5

假单胞菌属的检测、鉴定、鉴别和培养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是以一种或多种极生鞭毛运动的杆状需氧革兰氏阴性细菌。它们几乎无处不在,遍布于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具致病性,反而可以是有益的。例如,恶臭假单胞菌被用作生物洗涤器,有助于生物降解污染空气和废水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则是臭名昭著的人类病原体,适应力强,最常影响免疫受损患者。它和嗜麦芽假单胞菌都是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病菌。致病性假单胞菌分布于全身,最常见于尿道、呼吸道、血液和伤口。

紫外光下的HiFluoro假单胞菌琼脂

图 1.紫外光下的HiFluoro假单胞菌琼脂

假单胞菌生命力和适应力强,适应广泛的营养源,即使在营养极其简单没有任何有机化合物的环境中仍能良好生长。它们可以在多种不同的栖息地和不利的条件下长时间存活。它们分布广泛,在水、盐溶液、餐具甚至化妆品、药品和消毒剂以及许多天然和加工食品中均有存在。嗜冷(耐寒)假单胞菌是引起冷藏肉类、鱼类、贝类和奶制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由于假单胞菌在水系中增殖迅速,因此可以成为食品和饮料行业的污染源。


假单胞菌培养基要求

假单胞菌通常不属于难养菌。它们可以在非常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例如含有水解蛋白、氯化镁、硫酸钾和琼脂的Kind琼脂。分析微生物学利用微生物的独特生化性质来帮助鉴定。例如,选择性假单胞菌培养基使用溴棕三甲铵、萘啶酸、头孢利素、青霉素G、匹马菌素、孔雀绿和其他抑制剂。在培养基中利用蛋白水解活性、脂解活性、荧光素形成、硝酸盐、谷氨酸、溶血反应和其他生化反应来鉴定和鉴别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鉴定

假单胞菌在伏普试验(Voges Proskauer)、吲哚试验和甲基红试验中呈阴性,但在过氧化氢酶试验中呈阳性。虽然某些菌种在氧化酶试验中呈阴性,但大多数菌种(包括荧光假单胞菌)都给出阳性结果(见图2)。与假单胞菌相关的另一个特征是在铁限制条件下分泌黄绿色荧光色素pyoverdin(荧光素,一种铁载体)。某些假单胞菌属亦可产生其他色素,例如铜绿假单胞菌会产生绿脓菌素(蓝色色素,一种铁载体),荧光假单胞菌会产生喹诺菌素(黄色,有铁存在时变成深绿色,是一种铁载体),后者是一种称为红脓素和褪黑素的微红色素(褐色素)。在血液琼脂上可以观察到溶血反应。

样品氧化酶试验阴性,表明不存在荧光假单胞菌

图2a 由于颜色无变化,氧化酶试验显示阴性结果。

氧化酶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阳性。这是因为电子供体被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时,会变成深紫色。

图 2b.样品变成深紫色时,氧化酶试验显示阳性结果,证明存在荧光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的科学分类

假单胞菌代谢

假单胞菌通过恩-杜氏糖解途径(Entner-Doudoroff)利用糖作为能量来源,生成最终产物丙酮酸盐(异化)。该反应使用一组与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中所使用的不同的酶。在假单胞菌属中未观察到发酵分解代谢,但某些菌种,例如铜绿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脱氮假单胞菌,能够使用硝酸盐取代氧作为电子受体。当使用反硝化脱氮途径时,在厌氧条件下也可以生长。

假单胞菌的鉴定和鉴别试验

我们利用假单胞菌属的生化特性,提供各类用于检测、鉴定、鉴别、计数和培养假单胞菌的产品,包括革兰氏染色试剂盒以及多种选择性生长培养基和诊断试验产品。


非选择性肉汤培养基
Loading
选择性增菌肉汤及生化鉴定肉汤
Loading
用于培养、计数和分离的非选择性琼脂
Loading
分化用非选择性琼脂
Loading
检测和分离用选择性琼脂
Loading
分化、检测和分离用的带鉴别系统的选择性琼脂
Loading
假单胞菌的诊断试验
Loading

参考文献

1.
Collins FM, Pasteurella, Yersinia, Francisella. 1996. Barron‘s Medical Microbiology. 4. Galvesto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t Galveston.
2.
Mead GC, Adams BW. 1977. A selective medium for the rapid isolation of pseudomonads associated with poultry meat spoilage. British Poultry Science. 18(6):661-670. https://doi.org/10.1080/00071667708416418
3.
Meyer J, Geoffroy VA, Baida N, Gardan L, Izard D, Lemanceau P, Achouak W, Palleroni NJ. 2002. Siderophore Typing,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luorescent and Nonfluorescent Pseudomonads. AEM. 68(6):2745-2753. https://doi.org/10.1128/aem.68.6.2745-2753.2002
4.
Lau GW, Hassett DJ, Ran H, Kong F. 2004. The role of pyocyani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10(12):599-606. https://doi.org/10.1016/j.molmed.2004.10.002
5.
Matthijs S, Tehrani KA, Laus G, Jackson RW, Cooper RM, Cornelis P. 2007. Thioquinolobactin, a Pseudomonas siderophore with antifungal and anti-Pythium activity. Environ Microbiol. 9(2):425-434. https://doi.org/10.1111/j.1462-2920.2006.01154.x
登录以继续。

如要继续阅读,请登录或创建帐户。

暂无帐户?